蜀锦从传统向时尚迈进

时间:2010-04-01 21:41:08 来源:依兰琳卡服装有限公司

  蜀锦是一种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丝织品,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一根根五彩的丝线编织在蜀锦的经纬里,也在这些华丽方寸之间,展开了成都因锦而盛的历史长卷。

  6月5日下午,成都浣花溪畔的蜀江锦院里,高大的织机发出“叭”“叭”撞击声。

  作为国务院授牌的惟一“蜀锦织造技艺”单位,蜀江锦院是目前成都主要生产和展示古代织锦的场所。这个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负一楼和一楼两层,构成了整个蜀锦历史文化博物馆。负一楼摆放的一台小花楼木质织机,是由存放在四川省博物馆的清代道光年间成都机房的织机原型复制而成,既可展示古老传统纺织技艺,还可以生产。机长6米,高5米,宽1.5米。织锦时,需两人操作。拽花工坐在织机上层提升经线拉花,织手坐机下投梭织纬。上下配合默契,才能出现“方圆绮错,极妙其穷”的花纹图案。

  此时,80岁的非遗传承人叶永洲熟练地爬上5米高的木质机楼,向游人演示着流传了2000多年的蜀锦织造技艺。老人要把比头发丝还要细的9680根经线和9680根纬线,从正确的位置用正确的力度拽出。在旁人眼里,这项复杂的工作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对于老人来说,这只是手工织造蜀锦18道工序中的一种:拽花。

  说起挑花结本,66岁的刘晨曦老人再熟悉不过。对于这蜀锦织造的道,也是核心的一道工序,老人已经与其打了50多年的交道。在他眼里,挑花设计不仅仅只是工艺复杂,更讲求美感与技艺并用。目前,老人已是一个精湛掌握此技艺的蜀锦老艺人。

  拽花完成之后,叶永洲开始熟练地来回甩动手中的梭子。如果要织完织机上这幅80厘米的蜀锦,老人需要投梭9680次。此外,还需要挽花工提拉9680次,打纬9680次,而这还没有算上之前的染练和挑花结本工序。

  刘晨曦多年从事蜀锦研究,他还将50年来成都蜀锦发展变迁的情况记录下来,取名为“蜀中锦”。意为:“蜀中有锦,锦中有蜀。二者相互依存,世代共荣。”

  如今,叶永洲的双手依旧活络,轻而易举就能将大拇指反扳过来靠住手臂。他时常以此训诫学徒们,“等你们练到这样,飞梭走线不在话下。”

  当初,刘晨曦、叶永洲这些老艺人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饱饭,才背井离乡,来到成都锦江边的织锦工场,开始自己的学徒生涯。初学艺时,叶永洲每天要花四个多小时甩手腕,练习“丢梭”,练到浑身发汗,手腕酸麻为止。练习打结时,必须长时间弓着身子,站在织机前。为了让他不能轻易抬起身子,老板用一根绳子从他后颈绕过,再将绳子的两头拴住他的脚板。天长日久,叶永洲的手腕关节比常人粗大。腰板因长期半弓而有些僵硬,晚上睡觉,有时连身都不能翻。

  从桌布、丝巾到靠垫,蜀江锦院里陈列的蜀锦制品已从纯装饰延伸到了实用品领域。但从事蜀锦的人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前年,一家时尚品牌用云锦制作的一件晚礼服,在拍卖会上被一位演艺界明星以16万元的高价买走,这件事让蜀江锦院的人很震惊,也开始重新谋划蜀锦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们被安排进了国营成都蜀锦厂。2002年,成都蜀江锦院作为市重点打造工程,落户在原成都蜀锦厂,蜀锦老艺人被聘请到锦院教授技艺。看到学徒满堂,游人如织,老人们笑了。对于蜀锦的未来,人们有了更多期待。

  “非遗节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愿意加盟我们企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要做大非遗产业,还远远不是培养几个传承人那么简单,必须借助非遗节带来的巨大影响,拿出点非常之举。”蜀江锦院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在与上海一些时尚服装品牌商谈,对方考虑将用蜀锦制作唐装、汉服,以及晚礼服等高档服饰。而具体的操作还包括为蜀锦服饰举行T台秀、拍卖会,共同包装双方的品牌。“蜀锦,正从传统向时尚迈进。”

 

 

标签:


友情链接:

短视频分发软件 定做工作服